台大李宏毅《机器学习》笔记

BV1wU4y1v7Eh

看了很久才发现看错老师了,应该是看李老师而不是林老师的课……

神经网络

类神经网络训练不起来怎么办

局部最小值(Local minima)和鞍点(Saddle point)

将 $\frac {\partial L}{\partial x_i} = 0$ 的点称为驻点(Critical point)。

这样的点有可能是极点(Local minima/maxima,局部最小或局部最大),也有可能是鞍点(Saddle point,即沿着一些方向走会变大,沿着一些方向走会变小,但偏导数都等于 $0$)。

使用 Hessian 在驻点 $\boldsymbol x_0$ 进行展开,有

$$L(\boldsymbol x) \approx L(\boldsymbol x_0) + (\boldsymbol x - \boldsymbol x_0)^T \boldsymbol g + \frac 12 (\boldsymbol x - \boldsymbol x_0)^T\boldsymbol H(\boldsymbol x - \boldsymbol x_0)$$

其中 $\boldsymbol g = \text{grad } L \in \R^k$,满足 $g_i = \frac {\partial L}{\partial x_i}$;

$\boldsymbol H \in \R^{k \times k}$,满足 $H_{i, j} = \frac {\partial^2 L}{\partial x_i \partial x_j}$。

因为 $\boldsymbol x_0$ 为驻点,所以 $\boldsymbol g = \boldsymbol 0$,上式可写作

$$L(\boldsymbol x) \approx L(\boldsymbol x_0) + \frac 12 (\boldsymbol x - \boldsymbol x_0)^T\boldsymbol H(\boldsymbol x - \boldsymbol x_0)$$

下面我们考虑 $\boldsymbol H$ 的一个特征向量 $\boldsymbol u$ 和对应的特征值 $\lambda < 0$。可见

$$\boldsymbol u^T\boldsymbol H \boldsymbol u = \boldsymbol u^T \lambda \boldsymbol u = \lambda \lVert \boldsymbol u \rVert^2 < 0$$

令 $\boldsymbol x = \boldsymbol x_0 + k\boldsymbol u$,则有 $L(\boldsymbol x) < L(\boldsymbol x_0)$。即,沿着 $\boldsymbol u$ 方向即可降低 $L(\boldsymbol x)$。

注:由于该方法需要计算二次微分和特征值、特征向量,计算量非常大,所以实践中几乎不使用该方法。


在实践中,究竟是 Local minima 多还是 Saddle point 多?

理论上讲,一个点可能在二维平面是 Local minima,但在三维空间里可能就是 Saddle point 了。因此,在高维空间下,Saddle point 的数量也应该比 Local minima 多一些。

例如下方的这个图,竖轴代表模型最终收敛到的 Loss 的值,横轴代表正特征值个数占所有特征值个数的比例。可以发现实践中这个比例是很小的,且大部分模型都能收敛到一个不错的 Loss 值。

示意图

Batch size 和动量(Momentum)

更新一次参数的速度
更新一次参数的速度(带平行计算) 基本相等 基本相等
进行一次迭代(Epoch)的速度
梯度 噪声大 稳定
最优化能力
泛化能力

Batch size 小或大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。有一些方法可以鱼和熊掌兼得之,可以参考下面的 paper:

上述 paper 里采用的 batch size 一般很大(甚至上千上万)。


在朴素的梯度下降法中,当梯度几乎为 $0$ 时算法将会停止。然而在现实世界中,即使一个球从高处滚落到平原,它也会因为惯性而继续往前滚动而不直接停下。

在带动量(Momentum)的梯度下降中,每次更新的值 $\Delta \boldsymbol x$ 不再是纯粹由梯度 $\boldsymbol g$ 决定,而是

$$\Delta \boldsymbol x = \lambda \Delta \boldsymbol x^{(\text{prev})} - \eta \boldsymbol g$$

其中 $\Delta x^{(\text{prev})}$ 是上次更新的位移差。此时我们要走的方向不是纯粹沿着梯度 $\boldsymbol g$ 了,还会受上次移动的惯性(严谨地,还有之前的所有移动)的影响。

总结:

  • 驻点是梯度全为 $0$ 的点。
  • 驻点可能是局部最小点(Local minima)或鞍点(Saddle point)。
    • 可以用 Hessian 矩阵的特征值正负性判定,且能逃离 Saddle point。
    • 局部最小点大概率很少。
  • 小的 Batch size 和动量(Momentum)算法能帮助算法逃离驻点。

最大难题:学习率调整

即使采用了合适的参数进行梯度下降,也可能遇到 Loss 难以下降的情况。

一种非常棘手的情况是,假设 $L = L(x, y)$,其中 $|\frac {\partial L}{\partial x}|$ 相当大但 $|\frac {\partial L}{\partial y}|$ 相当小。当学习率 $\eta$ 过大时,会导致 $x$ 参数来回震荡,无法抵达理想值 $x_f$;当学习率 $\eta$ 过小时,会导致 $y$ 参数几乎不改变,也同样无法达到理想值 $y_f$,如下图所示。

一个仅含参数 w, b 的模型

因此,我们需要对不同参数使用不同的学习率。令

$$\Delta w_i^{(t + 1)} = -\frac \eta{\sigma_i^{(t)}} g_i^{(t)}$$

此处 $\sigma_i^{(t)}$ 是一个和 $i, t$ 都有关的量。

Adagrad 算法

一个可能的算法是 Root Mean Square(RMS,均方根)算法,其中

$$\sigma_i^{(T)} = \sqrt {\frac 1{T + 1} \cdot \sum_{t = 0}^T (g^{(t)}_i)^2}$$

代表过去所有时刻的梯度的均方根。

Adagrad 采用了 RMS 算法。

RMSProp 算法

纯粹的 Adagrad 有一个明显的缺点,那就是早期的梯度值对后期也会有很大的影响。因为损失函数可能是相当复杂的,导致在某些区域上梯度大,某些区域上梯度小。

RMSProp 算法采用了指数平滑法,即

$$
\begin{aligned}
\sigma_i^{(T)} &= \sqrt {\sum_{t = 0}^T \alpha^t (1 - \alpha)(g^{(T - t)}_i)^2} \
&= \sqrt {\alpha (\sigma_i^{(T - 1)})^2 + (1 - \alpha)(g^{(t)}_i)^2} \
\end{aligned}
$$

其中 $\alpha \in (0, 1)$ 是一个常数。不难注意到,越久远的梯度产生的影响是越小的(因为要乘上 $\alpha^t$),所以实际也会更优秀一点。

Adam 算法

目前最常用的算法就是 Adam 算法,它是 RMSProp 和 Momentum 的结合。Paper 原文可在 https://arxiv.org/aos/1904.00962 找到。虽然该算法也有一些超参数要调整,但一般情况下使用默认超参数即可。

学习率调整策略(Learning rate scheduling)

除此之外,还可以考虑在 $\eta$ 上进行调整,即 $\eta^{(t)}$ 会随更新次数 $t$ 的增加而改变。

一个很朴素的想法是,让 $\eta$ 平滑地减少。这称之为 Learning rate decay

还有一个有些匪夷所思的想法:让 $\eta$ 快速从 $0$ 变大,然后再缓慢变小。这称之为 Warm up。在很多远古论文中出现,称之为一种黑科技。具体为什么 Warm up 有效目前也不清楚,一种感性的解释是,先让模型在附近探索一下,能提高 $\sigma^{(t)}_i$ 的统计意义。对 Warm up 的更进一步探究可以考虑看 RAdam(https://arvix.org/abs/1908.03265 )。

突然提到的 Arxiv 小知识:Arxiv 的编号格式为 YYMM.NNNNN,其中 YY 代表年份,MM 代表月份,NNNNN 表示这是该年度已经提交的论文数量。

Hoeffding 不等式

$$P(\mathcal D_{\text{train}} \text{ is bad due to } h) \leq 2\exp(-2N\epsilon^2)$$

其中要求 $L(\boldsymbol x) \in [0, 1]$,$N$ 是训练集的样例数量。因此有

$$P(\mathcal D_{\text{train}} \text{ is bad} ) \leq |\mathcal H| \cdot 2\exp(-2N\epsilon^2)$$

当然,这样的上界未免有些太宽松了,以至于很多时候算出来都是大于 $1$ 的。要更进一步探究上界(VC-dimension),可以参考《机器学习基石》。

但至少它为我们反映了一点:**理论上,要提高普适性,则应当降低模型复杂度 $|\mathcal H|$ 或增加数据量 $N$**。

当然,我们也不能盲目降低 $\mathcal H$ 的复杂性,因为虽然这样导致普适性变高了,却会导致 Loss 太大,无法充分拟合任意数据。理论上来讲,$\mathcal H$ 大小都有各自的优缺点,那能不能做到两全其美呢?实际上是可以的:通过深度学习的方式,可以做到两全其美。

附加内容:学习率学习 / 调整方法

Adam 算法原理

首先,Adam 采用动量算法计算当前动量 $m^{(t)}$,其中

$$m^{(t)} = \beta_1 m^{(t - 1)} + (1 - \beta_1) g^{(t - 1)}$$

再用 RMSProp 修正学习率,修正因子为 $v^{(t)}$,其中

$$v^{(t)} = \beta_2v^{(t - 1)} + (1 - \beta_2)(g^{(t - 1)})^2$$

$$\Delta w_i = -\frac {\eta}{\sqrt {\hat v^{(t)}} + \epsilon}\hat m^{(t)}$$

其中

$$\hat m^{(t)} = \frac {m^{(t)}}{1 - \beta_1^t}$$
$$\hat v^{(t)} = \frac {v^{(t)}}{1 - \beta_2^t}$$

这个方法被称为 de-biasing,目的是为了在训练开始 $m, v$ 过小、尚未稳定的时候保证学习速度。

默认超参数一般取 $\beta_1 = 0.9, \beta_2 = 0.999, \epsilon = 10^{-8}$。

Adam vs SGDM

Adam:训练快,泛化鸿沟(generalization gap)大(即泛化性弱),不稳定

SGDM:泛化性强,稳定,容易收敛

二者结合为 SWATS [Keskar, et al., arXiv’17],开始用 Adam,收尾用 SGDM。但 SWATS 仍有需要研究的地方,如:

  • 什么时候切换?
  • Adam 会自适应学习率,但 SGDM 不会,要如何处理?

改进 Adam

研究者发现在训练末期,大部分数据上梯度都接近于 $0$,仅有少量的数据梯度相当大,导致平均梯度很小。并且,当 $\beta_2 = 0.999$ 时,

$$v^{(t)} = 0.999v^{(t - 1)} + 0.001(g^{(t - 1)})^2$$

其中 $0.999$ 很大,导致很久以前的梯度仍然会对当前 $v^{(t)}$ 产生影响(具体来说,$0.999^{999} \approx \frac 1e \approx 0.37$),所以 $v^{(t)}$ 也会相当大。这导致在训练末期模型对梯度较大的模型不敏感。结论是,单个数据的 movement(更改量)上界为 $\sqrt {\frac 1{1 - \beta_2}}\eta = 10\sqrt {10}\eta \approx 32\eta$。

于是提出了 AMSGrad [Reddi, et al., ICLR’18]。该算法中 $v^{(t)}$ 会取历史梯度最大值。然而,虽然这保证了梯度小的数据学习率低、而梯度大的数据会影响参数,但因为取历史梯度最大值,所以和 SGD 有一样的缺点:前期很可能走了几步就不走了。

之后就有了 AdaBound [Luo, et al., ICLR’19],公式为

$$\Delta w^{(t)} = -\text{Clip}\left(\frac \eta{\sqrt {\hat v^{(t)}} + \epsilon}\right) \hat m^{(t)}$$

其中

$$\text{Clip}(x) = \text{Clip}(x, 0.1 - \frac {0.1}{(1 - \beta_2)t + 1}, 0. 1 + \frac {0.1}{(1 - \beta_2)t})$$

这里给出的上界和下界是作者给出的经验公式,并不清楚为什么这样取。

改进 SGD

SGD 在学习率过小或过大时表现都不优。我们可以枚举学习率进行训练,推测学习率等于多少时最优。这样的测试叫 LR range test [Smith, WACV’17]。

一个改进方法是,我们让学习率随着时间从我们钦定的下界 $\eta_L$ 开始线性增大到上界 $\eta_R$,然后再线性减回来,不断重复,产生一个三角波的形状。这种方法叫做 Cyclical LR [Smith, WACV’17]。

另一个版本是,令学习率的减少为 $\cos$ 函数,从 $\eta_R$ 减小到 $\eta_L$,然后立即增大到 $\eta_R$,不断重复,产生 $\cos$ 从 $[0, \pi]$ 截得的图像。该方法称为 SGDR [Loshchilov, et al., ICLR’17]。

还有一个版本,先从 $0$ 线性增大到 $\eta_R$(称为 warm up),然后线性减小到较小的下界 $\eta_L$(称为 annealing),最后从 $\eta_L$ 线性慢慢减小到 $0$(称为 fine-tuning)。fine-tuning 的学习率减小速度应该比前两者都低。这个过程只执行一次,执行结束即训练完毕,不像前两个方法会周期不断重复。该方法称为 One-cycle LR [Smith, et al., arXiv’17]。

Adam 和 warm up

在 adam 的前十次更新中,每次更新都会使数据梯度发生明显的变化,$v^{(t)}$ 也会很不稳定,直到后面才会稳定下来。此时如果预先进行 warm up,可以使数据梯度更加稳定。

RAdam

有人提出了 RAdam [Liu, et al., ICLR’20],但是太复杂了,听不懂 TT

Lookahead

Lookahead [Zhang, et al., arXiv’19] 是一个类似外包装(wrapper)性质的算法。该算法以一个初始参数 $\phi$ 为起点,用某种指定的 optimizer 更新 $k$ 次($k$ 是常数)得到 $\theta^{(k)}$,最后再更新 $\phi ‘ = \phi + \alpha(\theta^{(k)} - \phi)$。可以认为是从 $\phi$ 开始往外随便探索 $k$ 步,最后才往那个方向挪动一点距离。

Lookahead 的好处是能避免太极端的探索,使得训练调参更加稳定,且能寻找到更平滑的局部最小值,因此而有更高的泛用性。

Nesterov accelerated gradient(NAG)

NAG [Nesterov, joul Dokl. Akad. Nauk SSSR’83] 对 SGDM 做出了改进,能够让 SGDM 稍微预测未来的影响。

原 SGDM:

$$m^{(t)} = \lambda m^{(t - 1)} + \eta L(w^{(t - 1)})$$

改进后的 NAG:

$$m^{(t)} = \lambda m^{(t - 1)} + \eta L(w^{(t - 1)} - \lambda m^{(t - 1)})$$

其中 $w^{(t - 1)} - \lambda m^{(t - 1)}$ 就是在预测下一步的 $w^{(t)}$ 应该是多少。

这里改进后的 NAG,在实现时我们只记录两个变量 $w’^{(t)}$ 和 $m^{(t)}$,其中 $w’^{(t)} = w^{(t)} - \lambda m^{(t)}$。经过推导有

$$w’^{(t)} = w’^{(t - 1)} - \lambda m^{(t - 1)} - \eta\nabla L(w’^{(t - 1)})$$

$$m^{(t)} = \lambda m^{(t - 1)} + \eta\nabla L(w’^{(t - 1)})$$

上式与 $w^{(t)}$ 无关,仅和 $w’^{(t)}, m^{(t)}$ 有关。

Nadam

Nadam [Dozat, ICLR workshop’16] 相当于对 adam 使用了 NAG 的超前部署的方法。

其他方法

Gradient noise [Neelakantan, et al., arXiv’15] 算法会在每个梯度中加入一个随机噪声 $N(0, \sigma_t^2)$,其中 $\sigma_t = \frac c{(1 + t)^\gamma}$。

Curriculum learning [Bengio, et al., ICML’09] 先用简单数据训练模型,再用困难数据训练模型。

总结

SGDM 一般用于

  • CV(图像识别,图像分割,对象检测)

Adam 一般用于

  • NLP(QA,机器翻译,总结)
  • 语音识别
  • GAN(生成对抗网络)
  • RL(强化学习)

注意:没有万能的 Optimizer

CNN

入门

每个神经元照顾的感知区域大小称为 kernal size(如 $3 \times 3$),一般会涉及到所有通道,每次计算后会向右 / 向下移动固定步数,该步数称为 stride(如 $2$)。

注意到同样的模式可能在图片的任何一个地方出现,所以可以考虑共用参数,即每个神经元只会有 $(\text{kernal size} + 1)$ 个参数。

除了卷积层外,还有池化层(Pooling layer),因为缩小图片不会改变图片内的内容。如一个 $2 \times 2$ 大小的 Max pooling 层,会把大小为 $2n \times 2n$ 的图片缩小到 $n \times n$ 的图片。

一个经典的 CNN 架构为:卷积层 -> 池化层 -> 卷积层 -> (卷积层) -> (池化层) -> … -> 摊平 -> 全连接层 -> 全连接层 -> … -> Softmax。

CNN 是为图形专门设计的,但也可以用到类似的情境下,例如 Alpha Go 使用的便是 CNN。这是因为围棋也可以视为一个 $19 \times 19$ 的图片,且 patterns 通常比较小,出现在哪个位置都影响不是很大。唯一要注意的是 Alpha Go 没有池化层,因为实际下围棋时我们不可能忽略奇数行或奇数列,否则会极大影响战略。CNN 也可以用于语音处理和 NLP 等,但需要对一些特性进行修改,此处不展开。要想清楚数据的特性,并为之设计方案

此外,原始 CNN 不能处理图片局部放大、缩小或旋转的问题。关于类似的问题,可以参考 Spatial Transformer Layer。

深度学习

为什么使用验证集仍然 Overfitting

当我们用验证集从 $k$ 个模型 $\mathcal H’ = {h_1, h_2, \ldots, h_k}$ 里选取 Loss 最小的那个模型时,其实就是把验证集当作训练数据,筛选出在验证集上表现最好的那个模型。因此,实际上

$$P(\mathcal D_{\text{val}} \text{ is bad}) \leq 2|\mathcal H’| \exp(-2\epsilon^2N)$$

理论上来讲,当 $|\mathcal H’|$ 越大,右边的上界就越大,该验证集为坏数据的可能性就有概率更大(虽然不一定)。也就是说,验证集更有可能“偏爱”某个并不准确的模型,导致那个模型在验证集上 overfit,从而你选出的模型也是 overfit 的。

DL 拟合折线

对于任意一个有 $n$ 个折点的折线,我们可以用不超过 $n + 2$ 条简单折线 $y_i$ 之和来拟合,其中

$$y_i =
\begin{cases}
0, & x \leq L_i\
\frac {x - L_i}{R_i - L_i}U_i, & L_i \leq x \leq R_i \
U_i, & x \geq R_i \
\end{cases}
$$

这个函数被称为 hard sigmoid 函数。在实际中,我们多用 sigmoidReLU 函数来近似 hard sigmoid,其中 sigmoid 满足

$$\sigma(x) = \frac 1{1 + e^{-x}}$$

ReLU 满足

$$\text{ReLU}(x) = \max{0, x}$$

考虑一个仅有一层 hidden layer 的模型,让 hidden layer 的每个神经元掌管一条折线,则只要神经元够多,我们就可以近似拟合出有任意个折点的折线,进而近似拟合出任意函数。

实验数据表明,在一定限度内,对参数数量相等的模型来说,层数多的模型表现比层数少的优秀。换句话说,深度模型能够更有效率(即参数更少)地描述拟合函数。这一结论可以感性理解:比如编程工程中,我们都会分成若干子模块,子模块下面还有别的一些模块,形成一个图一样的依赖关系,就像 DL 的多层学习一样。

再比如,如果我们要拟合函数 $f(x) = |x \bmod 2 - 1|$,其中 $x \in [0, 128]$,使用一层 hidden layer 就需要 $128$ 个神经元(直接分段),但用多层 hidden layer 的话只需要 $7$ 层,其中每层只需要 $2$ 个神经元(因为 $f(x)$ 是周期性函数,可以用函数嵌套和倍增来逼近)。

因此,对复杂且有规律的问题(如语音、图像等),DL 比朴素实现表现更优

选修:Spatial Transformer Layer

实现图像的平移、放大、缩小或旋转,最暴力的想法就是套一个全连接层。但这样的开销太大,参数过多,不是很优秀。

注意到平移、放大、缩小和旋转可以视为对坐标的线性变换,即

$$\begin{bmatrix}x’\y’\end{bmatrix} = \begin{bmatrix}a&b\c&d\end{bmatrix}\begin{bmatrix}x\y\end{bmatrix} + \begin{bmatrix}e\f\end{bmatrix}$$

其中 $x, y$ 是原坐标,$x’, y’$ 是变换后的坐标,$a, b, c, d, e, f$ 是 STL 根据上一层的所有输入而给出的输出,即六个与 $x, y$ 无关的常数。

需要注意的是,$x’, y’$ 极可能不是整数。粗暴地四舍五入会导致梯度为 $0$(稍微改变 $a, b, c, d, e, f$ 都不会引起改变),所以此时我们会修改四个格子的值,其中

$$\Delta A_{i, j} = |x’ - i| \cdot |y’ - j| \cdot A_{x, y} \quad (\lfloor x’ \rfloor \leq i \leq \lceil x’ \rceil \land \lfloor y’ \rfloor \leq j \leq \lceil y’ \rceil)$$

这一结构称为 Transformer layer(变换层),可以置于图像预处理或卷积层后。也可以在同一位置使用两个 Transformer layer,变化出两个不同的图像(如鸟类检测,变化出一个鸟头和鸟身)。

自注意力机制(Self-attention)

引入

有些问题给出的输入不是一个向量,而是若干个向量。例如 NLP,如果将一句话的每个单词视为一个向量,就可以称为 Sophisticated input(复杂输入)。或者再比如,语音识别如果把每 20 ms 视为一个向量,或图论问题把每个点当成一个向量,都是 Sophisticated input。

在复杂 NLP 场景下,对每一个词都进行 One-hot 编码是不现实的,也无法揭示单词的相关程度。另一个方法叫 Word embedding,会根据单词语义程度给予一个向量作为输出,类似的单词距离应该会较小。本节课重点不在这里,就不展开了。

对于这样的输入,算法产生的输出有如下 3 种类型:

  • 对每个向量都会输出一个标量(例如 NLP 中的词性分析)
  • 对整个向量集输出一个标量(例如 NLP 中的情绪识别)
  • 输出若干个向量,输出个数由算法决定(例如 NLP 中的翻译)

接下来先着重介绍第一种。对于第一种问题,我们可以用“通用的”全连接层和 Self-attention 层来解决,如下:

一个模型实例

其中:

  • 同一层经过的 FC(Fully-connected,全连接层)都是相同的
  • Self-attention 层会将 $k$($k$ 为任意正整数)个向量作为输入,输出为 $k$ 个处理后向量

有关 Self-attention 最知名的 paper 是 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Link),该 paper 首次提出了 Transformer 模型,并将 Self-attention 发扬广大。

实现

记 Self-attention 以 ${\boldsymbol a_1, \boldsymbol a_2, \ldots, \boldsymbol a_n}$ 作为输入,以 ${\boldsymbol b_1, \boldsymbol b_2, \ldots, \boldsymbol b_n}$ 作为输出。

首先,该算法需要注明如何判断两个向量的相似度 $\alpha$。其中一种方式称为 Dot-product,$\alpha = (\boldsymbol W_q \boldsymbol a_i) \cdot (\boldsymbol W_k \boldsymbol a_j)$,

Transformer 等模型使用的是 Dot-product 法。算法流程是这样的:

  • 对 $\boldsymbol a_i$,计算 $\alpha(i, 1), \alpha(i, 2), \ldots, \alpha(i, n)$。
  • 把 ${\alpha(i, j)}$ 做 Softmax 得到 ${\alpha’(i, j)}$。
  • $\boldsymbol b_i = \sum_j \alpha’(i, j) \boldsymbol W_v \boldsymbol a_j$。

用向量和矩阵表示,就是

  • $\boldsymbol q_i = \boldsymbol W_q \boldsymbol a_i \Leftrightarrow \boldsymbol Q = \boldsymbol W_q \boldsymbol A$
  • $\boldsymbol k_i = \boldsymbol W_k \boldsymbol a_i \Leftrightarrow \boldsymbol K = \boldsymbol W_k \boldsymbol A$
  • $\boldsymbol v_i = \boldsymbol W_v \boldsymbol a_i \Leftrightarrow \boldsymbol V = \boldsymbol W_v \boldsymbol A$
  • $\boldsymbol G = \boldsymbol K^T \boldsymbol Q$(这里 $G_{i, j} = \alpha(j, i)$,注意是反着的)
  • $\boldsymbol G’ = \text{softmax}(\boldsymbol G)$(这里的 $\text{softmax}$ 是对每一列单独做的)
  • $\boldsymbol B = \boldsymbol V \boldsymbol G’$

其中 $\boldsymbol W_q, \boldsymbol W_k, \boldsymbol W_v$ 是需要调整的参数。

改进

Multi-head Self-attention

以 2 个 head 为例。令 $\boldsymbol q_{i, 1} = \boldsymbol W_{q, 1}\boldsymbol q_i$,$\boldsymbol q_{i, 2} = \boldsymbol W_{q, 2}\boldsymbol q_i$,对 $\boldsymbol k_{i, 1}, \boldsymbol v_{i, 1}$ 也进行类似操作。然后根据 $\boldsymbol q_{:, 1}, \boldsymbol k_{:, 1}, \boldsymbol v_{:, 1}$ 算出 $\boldsymbol b_{:, 1}$(注意这里和第 2 个 head 完全独立,互不影响),最后由 $\boldsymbol b = \boldsymbol W^\circ \begin{bmatrix}\boldsymbol b_{:, 1} & \boldsymbol b_{:, 2} \end{bmatrix}$ 计算出结果。

Positional Encoding

为了保留位置信息,为第 $i$ 个位置 $\boldsymbol a_i$ 额外加上 $\boldsymbol e_i$。$\boldsymbol e_i$ 的值是人为规定的,目前还没有表现极其突出的算法。

Truncated Self-attention

Attention matrix 大小是 $n \times n$ 的,当输入向量数量过多时会导致计算量过大。

可以用滑动窗口的方式,对于 $\boldsymbol b_i$,只会由 $\boldsymbol a_{i - k}, \boldsymbol a_{i - k + 1}, \ldots, \boldsymbol a_{i + k}$ 决定,这样大小就是 $2k \times n$ 的了。

其他应用

Self-attention 也可以用于语音分析(语音作为输入是不定长的),甚至可以用来处理图像,即把每个点视为三维向量(RGB)处理。

可以粗糙地理解为:Self-attention 相当于复杂的 CNN,它会自动学习决定感知区域的大小;CNN 则相当于简化版的 Self-attention。

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-Attention and Convolutional Layershttps://arxiv.org/abs/1911.03584 )概述了二者的关系,从数学上说明 CNN 是 Self-attention 的严格子集。

An Image is Worth 16x16 Words: Transformers for Image Recognition at Scalehttps://arxiv.org/abs/2010.11929 )的实验表明,数据较少时 CNN 可能优于 Self-attention,数据多时 Self-attention 可能优于 CNN。

若输入是一个图,则我们可将 Self-attention 稍作修改,限定对任意 $i, j$ 且 $(i, j) \notin E$,则 $\alpha(i, j) = 0$。这样会获得一个 Graph Neural Network(GNN)模型。

RNN

基础

Recurrent Neural Network(循环神经网络,简称 RNN)是一种特殊的神经网络,在每次输入后都会保存一部分的神经元的输出(称为 Memory,记忆),这些输出会在下次计算时影响神经元计算。

RNN 可以用于长句子的 Slot filling,即对于每一个单词,决定它是什么种类的信息。如“I am going to Taipei at 14:00 on 5/21”,其中 Taipei 是目的地信息,5/21 和 14:00 是时间信息,其他算入 other 信息。在这种情况下,可以用同一个 RNN 从左到右输入每个单词,虽然 RNN 架构相同,但因为上次的神经元输出不同会影响到目前的输出。

Elman Network 是一种 RNN,它会在每次计算后保留所有 Hidden layer 的神经元的输出。Jordan Network 是另一种 RNN,只保留上一次的输出。据说后者表现更优。

Bidirectional RNN

同时训练两个 RNN,一个正向读取,一个反向读取,然后把这两个网络的 Hidden layer 都接给一个 Output layer,就可以达到上下文推断的效果。

Long Short-term Memory(LSTM)

上面提到的 Memory 实现其实是 RNN 的最简单的一个版本。

现在的 RNN 用的记忆方式称之为 Long short-term memory(长短期记忆),这个记忆池由 Memory cell(记忆细胞)、Input gate(输入阀门)、Forget gate(遗忘阀门)、Output gate(输出阀门)组成。输入输出阀门控制 Memory 能否被修改或读取,Forget gate 控制 Memory 是否要被清除。它们是由 RNN 自己学习何时打开何时关闭的。

RNN 结构示意图

如上图,整个 Block 接受四个标量 $z, z_i, z_f, z_o$ 作为输入,其中 $z$ 为输入,$z_i, z_f, z_o$ 分别控制 input gate、forget gate 和 output gate。流程如下:

  1. 输入 $z$ 经过函数 $g$ 变为 $g(z)$,然后与 $f(z_i)$ 相乘变为 $f(z_i)g(z)$。此处 $f$ 为激活函数,一般取 sigmoid。可见 $f(z_i) \in [0, 1]$ 的值相当于控制 $g(z)$ 是否能通过。
  2. 存在记忆里的 $c$ 与 $f(z_f)$ 相乘变为 $f(z_f)c$,再加上输入的 $f(z_i)g(z)$ 作为新的 $c’$ 并更新,即
    $$c’ = f(z_i)g(z) + f(z_f)c$$
  3. 输出 $f(z_o)h(c’)$。

在实践中,我们可以把神经元直接替换成 LSTM block,每个 block 的四个输入由上一层输出 $\boldsymbol x$ 点乘四个向量 $\boldsymbol w, \boldsymbol w_i, \boldsymbol w_f, \boldsymbol w_o$ 得到,相当于拥有的参数个数是神经元的 4 倍。

Standard RNN(LSTM)

标准的 RNN(LSTM)就是在采用 LSTM 的前提下,把前一次的 memory 向量 $\boldsymbol c^{(t - 1)}$、前一次的输出向量 $\boldsymbol h^{(t - 1)}$ 和当前输入 $\boldsymbol x^{(t)}$ 连接起来,作为真正的输入。

难以训练

实际训练时,RNN 的训练效果可能不佳,甚至 cost 函数会不断上升下降,难以稳定。RNN 的发明者经过研究,发现 RNN 的 cost 图并不稳定,在一些地方极其平坦,在一些地方又极其陡峭。为了避免模型在陡峭时梯度过分变大,可以采用 Clipping,即让梯度与某个阈值(比如 $15$)取 $\min$,避免梯度过大。

RNN 的 cost 函数示意图

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呢?考虑一个最简单的 RNN,其中 $F(x) = x$,每次记忆取出时都会乘一个常数 $w$。做 $1000$ 次输入,第一次输入为 $1$,其他输入都是 $0$。

RNN 的 cost 函数示意图

此时可以注意到,$y^{(1000)} = w^{999}$。可以注意到:

  • $w = 1$ 时 $y = 1$,但 $w = 1.01$ 时 $y \approx 2000$。此时正向偏导数非常非常大。
  • $w = 1$ 时 $y = 1$,但 $w = 0.99$ 或 $w = 0.01$ 时 $y \approx 0$。此时反向偏导数又很小。

这代表着在 RNN 的偏导数会时大时小,难以有一个合理的学习率。更进一步地,对于这个 memory 的转移倍数 $w$ 会在训练数据时被反复乘积,导致它影响过大。

解决方法

  • LSTM:可以解决梯度消失,但不太能解决梯度爆炸
    • 因为输入对 memory 的影响等等都是求和,而不是乘积,且所有影响都会保留(除非 forget gate 关闭)
  • GRU:基本约等于 LSTM,但是少了 forget gate,而是由 input gate 同步实现 forget gate 的功能,参数个数相当于 LSTM 的 $\frac 34$ 倍。

其他

RNN 也有其他改版:

  • Clockwise RNN [Jan Koutnik, JMLR’14]
  • Structurally Constrained Recurrent Network(SCRN) [Tomas Mikolov, ICLR’15]
  • 朴素 RNN(无 LSTM),以单位矩阵为参数,ReLU 作为激活参数 [Quoc V. Le, arXiv’15]
    • 在 4 个不同的任务上表现和 LSTM 持平甚至更强

以及除了等长输出(输入向量和输出向量一样多),也可以调整为只输出一个向量,或不固定输出数量个数。调整方法是比较简单的,这里不赘述。

GAN

最基础的模型

记生成网络为 $G$,判别网络为 $D$,生成的数据分布为 $P_G$,原始数据分布为 $P_{data}$。

再记 $D : \R^n \rightarrow [0, 1]$,$D(\boldsymbol x)$ 表示判别网络认为 $\boldsymbol x$ 为原始数据的概率。$E_{\boldsymbol x \sim P_G}[F(\boldsymbol x)]$ 表示随机从 $P_G$ 取样一个 $\boldsymbol x$,$F(\boldsymbol x)$ 的期望值。

训练过程如下:

  1. 随机初始化 $G, D$。
  2. 固定 $G$ 不变,训练 $D$,使 $E_{\boldsymbol x \sim P_{data}}[\log D(\boldsymbol x)] + E_{\boldsymbol \sim P_G}[\log(1 - D(\boldsymbol x))]$ 最大。
  3. 固定 $D$ 不变,训练 $G$,使 $E_{\boldsymbol x \sim P_G}[\log(1 - D(\boldsymbol x))]$ 最小。

用数学语言来说,设 $V(D, G) = E_{\boldsymbol x \sim P_{data}}[\log D(\boldsymbol x)] + E_{\boldsymbol \sim P_G}[\log(1 - D(\boldsymbol x))]$,则这是一个 minimax 博弈问题,需要求解的是

$$\min_G \max_D V(D, G)$$

WGAN

基础模型中使用的 $V(D, G)$ 其实就是 $P_G$ 和 $P_{data}$ 的 JS divergence(关于信息熵相关可以查阅相关资料或《杂文:什么是信息熵》)。也可以使用别的 Divergence,可参考 arXiv:1606.00709

实际上,即使将 JS divergence 求解出来,GAN 的表现仍然不优(GAN 的特点:难以训练)。接下来解释原因。

  1. 分布本身的特性:$P_{data}$ 是高维空间里极其狭小的一块区域(low-dim manifold in high-dim space),导致二者空间难以重合,容易区分。
  2. 取样过程导致的损失:如果取样不足够多,即使二者空间有一定重合,也容易导致判别器可以求出足够好(甚至 overfitting)的判别平面,使得二者被区分。

极端地,若 $P_{data}$ 和 $P_G$ 严格不重合,则 JS divergence 恒为 $\log 2$。这也可以从分类器的角度上解释:如果两者严格不重合,则分类器收敛时正确率为 $100%$。

后人改进 GAN,使用了 Wasserstein distance 替代 JS divergence。Wasserstein distance 可以认为是:将 $P_{data}$ 的数据任意移动,使得分布变为 $P_G$ 的最小距离之和。改进后的 GAN 称为 WGAN,其求解最优化问题为

$$\max_{D \in \text{1-Lipschitz}} {E_{x \sim P_{data}}[D(x)] - E_{x \sim P_G}[D(x)]}$$

其中 $D \in \text{1-Lipschitz}$ 表示 $D$ 需要是 One-Lipschitz 的。这保证 $D$ 需要足够平滑,否则当 $P_{data}$ 和 $P_G$ 不重合时,训练出的判别网络可能会使得 $D(x) \rightarrow \infty$ 而无法收敛。

早期为了保证 One-Lipschitz,采用的是对判别网络的参数绝对值做常数限制(即令 $w_{clip} \leftarrow \max{\min{w, C}, -C}$)。后来在 arXiv:1704.00028 中改进为 Gradient Penalty(无需了解),近期则是采用 arXiv:1802.05957 的 Spectral Normalization,保证每一处的梯度都小于 $1$。

更多提示

ScratchGAN

序列生成 GAN 不能微分,因而不能用梯度下降训练。同时因为 RL 和 GAN 都很难训练,因而也不适合用 RL 训练生成网络。

arXiv:1905.09922 提出了 ScratchGAN,从最基础的 SequenceGAN 经过大量的超参数微调产生表现较为优秀的序列生成 GAN。

可选:其他生成模型

除此之外,还有 VAE(Variational Autoencoder)和 FLOW-Based Model 等模型。有兴趣可以看看,但实际 GAN 还是比较优秀的。

还有另一种生成的方式,将图片 $x$ 转化为向量 $f(x)$,作为输入提供给网络,输出为原图片,然后做监督式学习,也就是找出一种可能的反函数 $f^{-1}(y)$。训练得到反函数后,我们只需要取图片 $x$ 和随机噪音 $\gamma$,计算 $f^{-1}(f(x + \gamma))$ 就可以得到新图片 $x’$。这里构造 $f(x)$ 的方式也是需要一定技巧的,可以参考 arXiv:1707.05776arXiv:2007.02798

衡量生成器的好坏

如果让人来分辨,则可能会受到主观因素影响,也不稳定。

考虑提前训练一个图像分类网络,将生成的图像丢给它,若产生的概率分布极为集中(即,分类网络的自信度高),则认为生成器是好的,质量高。

然而这样做可能引发 Mode collapse(模式崩塌),即生成分布单一地围绕某个数据,使得生成出来的数据都极为相似,此时生成网络能通过图像分类网络和 GAN 里分类器的测试,但生成效果很单一。目前暂时没有较好的解决方式,只能在训练时发现 Mode collapse 时停止训练。

更难被侦测到的问题是 Mode dropping(模式丢失),即生成分布只拟合了一部分实际分布,而丢失了部分分布。例如,人脸生成表现优秀,但生成的肤色只有白色,丢失了黄色和黑色的生成。

为了缓解这两个问题,可以将所有图像分类网络的输出做一个平均,即,求解分类为第 $i$ 种的期望概率 $E(P(\text{class}_i))$,若 $|E(P(\text{class}_i)) - E(P(\text{class}_j))|$ 较小,则认为输出图像的分类多,也就是多样性高。综合多样性和质量,可以使用 Inception score(IS)。多样性越高,质量越好,IS 越高。

当输出分类区分不够明显时,可考虑使用 Fréchet
inception distance
(FID),取进入 softmax 层前的输出向量代表图片,再将分布假定为正态分布,计算两个分布之间的 Fréchet distance。

然而还有一种情况,就是当模型表现过分优秀时,生成的图片和训练集的图片几乎一模一样,但模型不会生成其他新的图片。关于更进一步的评估方式,可以参考 arXiv:1802.03446

条件 GAN

普通的随机生成 GAN 满足不了我们自定义的需求。

考虑更改生成网络。在将随机高斯噪音 $\boldsymbol z$ 映射到输出 $\boldsymbol y$ 的基础上,增加一个条件输入 $\boldsymbol x$,使得生成器根据条件 $\boldsymbol x$ 和噪音 $\boldsymbol z$ 生成我们需要的 $\boldsymbol y$。例如做文本转图像,则 $\boldsymbol x$ 就是给定的文本,$\boldsymbol y$ 是生成的图像,而 $\boldsymbol z$ 是使得生成图像随机发生一定变化的随机“噪音”。

相对应地,也需更改判别网络,否则生成网络只会学习如何生成真实输出,而完全忽略条件输入。我们需要提供原条件 $\boldsymbol x$ 和输出数据 $\boldsymbol y$ 给判别网络,此时判别网络认为一个数据是原数据,当且仅当输出 $\boldsymbol y$ 看起来是真实的,且输出 $\boldsymbol y$ 和条件 $\boldsymbol x$ 是对应的。为了让判别网络学习到这点,需要放入原数据(标为真实的),以及输出和条件都正确但不相符(随机打乱)的原数据(标为虚假的)。

条件 GAN 不仅可以用于文字转图片,图片转图片(图片处理)、

作者

Tsukimaru Oshawott

发布于

2023-04-17

更新于

2023-08-28

许可协议

评论